2022年07月07日 星期六

耕地再认识—从“藏粮于地”到“生命共同体”的文明觉醒

来源:地调局烟台中心 作者:楚大振、李博、季子翔、李海锋 发布时间:2025-04-10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耕地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场所,是春种秋收、世代延续的生存依托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根基也许它在人们心中只是种粮的土地”,而今天,站在这片孕育了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我们正见证着一场静默却深远的变革。当卫星遥感技术穿透云层,当人工智能算法解码土壤的秘密,耕地的形象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更是维系生态平衡的纽带、科技创新的摇篮。这场认知的转变,既是对土地价值的重新发现,更是人类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数据背后的耕地新图景:从数量崇拜到质量觉醒

在传统农业时代,人们对耕地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能种多少粮食的简单维度,开垦新地曾是增加产量的主要方式。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9.29亿亩耕地面积优质耕地面积实现了逆势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撑,耕地正从追求数量的扩张转向注重质量的跃升。值得警惕的是,调查显示部分耕地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同区域的土壤退化问题亟待解决。这些数据不仅是耕地的健康体检表,更为我们指明了精准保护的方向,标志着耕地保护正从守住数量底线向提升质量内涵转变。

二、技术赋能下的耕地新维度:从经验管理到智慧守护

过去,耕地管理主要依靠农民的经验,看天吃饭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如今,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透视土地的千里眼。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如同从太空投下的放大镜,能清晰辨别不同季节的耕地利用状况,也能发现隐藏的撂荒地。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土壤光谱,不仅能及时识别违规占用耕地的现象,还能预测土壤退化趋势,为耕地健康提供预警。数字化管理平台为每一块耕地建立了详细的电子档案,记录着它的成长经历身体状况,让耕地保护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治理。这些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我们与土地的互动方式。

三、政策引领下的耕地新生态:从单一保护到多元共治

新时代的耕地保护政策,正在构建更富活力的新范式。曾经的占补平衡制度,如今升级为包含质量对等、生态补偿、空间置换的综合体系,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轮作、休耕等制度的实施,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耕地保护中来:各类市场主体通过保护耕地的生态价值获得收益,专业团队为退化土壤定制修复方案,年轻人借助网络平台参与耕地管理。这种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模式,让耕地保护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四、未来视野中的耕地新价值:从生产要素到文明载体

在传统观念里,耕地的价值似乎只体现在粮食生产上。但当我们展望未来,会发现耕地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地区的耕地被证实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作用,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许多农田成为了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在城市里,新型农业模式让耕地以新的形态融入现代生活;在科技前沿,农业科研基地每年培育出大量农作物新品种,一些创新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如今的耕地,已经从单一的生产要素,演变为承载生态、文化、科技的多元生命体。

重新认识耕地,是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土地的经济价值,更要读懂其背后的生态意义和文明内涵。从藏粮于地的传统智慧,到智慧共生的现代治理;从坚守耕地红线的底线思维,到构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认知,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保护耕地,就是在守护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是在守护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