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7日 星期六

绿色宝藏助力地球“减碳”行动

来源:地调局烟台中心 作者:李博 楚大振 季子翔 发布时间:2025-04-01

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存在——湿地。湿地不仅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还是一座强大的“碳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湿地碳汇,是指湿地生态系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土壤呼吸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湿地碳汇具有很高的碳储存能力和较长的碳储存周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

 

、湿地碳汇的重要性

距今两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消退,森林慢慢生长之后,泥炭开始形成这些泥炭地大多在寒冷地区发育形成,如西伯利亚、西北欧、北美五大湖以北到加拿大哈德逊湾、青藏高原等地,低温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缓慢而被积累下来,使其成为良好的“储碳库”据计算,泥炭地占地球表面积的3%,却储存着地球30%的碳,是全球森林总碳储量的两倍。

缓解气候变化湿地碳汇能够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降低大

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湿地碳汇功能的发挥,有助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

改善生态环境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生态功能湿地碳汇的增强,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可持续发展湿地碳汇项目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如碳交易、生态旅游等充分发挥湿地碳汇功能,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碳汇的机理

在热带与亚热带海岸带,红树林与海草床共同构筑起了一道独特的蓝碳防线。红树林生态系统以其独特的根系结构和沉积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储存了超过210亿吨碳当量,其单位面积固碳能力高达热带雨林的6倍而看似不起眼的海草床,虽然仅占海底总面积的0.1%,却储存了全球18%的海洋蓝碳,其碳吸收速率更是达到热带雨林的35倍,堪称海洋中的超级固碳工厂

中国作为湿地保护的践行者,拥有5635万公顷湿地资源,位居亚洲之首、全球第四。通过建立82处国际重要湿地、58处国家重要湿地、13个国际湿地城市和903处国家湿地公园,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国的湿地保护网络这些湿地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更是重要的碳汇基地。

湿地碳汇的生态机理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土壤碳封存机制湿地土壤的厌氧环境(Eh<-200mV)显著抑制了微生物分解作用,使有机质分解速率降低90%以上研究表明,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可达200700吨/公顷,是普通森林土壤的1020倍在长江口湿地,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可保存长达8000年。

植物光合工厂湿地植物通过高效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₂转化为有机质以芦苇为例,其C4光合途径的碳固定效率比普通C3植物高出30%50%红树林特有的气生根系和胎生繁殖特性,使其年净初级生产力达到3540吨/公顷,是陆地森林的2-3倍。

湿地水文过程湿地水分循环过程中,土壤中的碳酸盐、有机质等物质会发生沉积,进一步固定碳素。

 

、如何保护湿地碳汇?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恢复受损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碳汇能力。

推广湿地碳汇项目开展湿地碳汇项目,将湿地碳汇功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激发社会各界保护湿地的积极性。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监管,确保湿地碳汇功能的发挥。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碳汇的认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

保护湿地碳汇,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这片神奇的土地,为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应对贡献一份力量。